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从改变教育生态入手

2023-05-17 10:21:25 来源:人民政协报


【资料图】

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、全面发展,是党中央高度重视、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。随着社会快速发展,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,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。从小学生到硕博士,诸如自杀自伤、校园霸凌、游戏成瘾、亲子冲突等各类心理问题频现。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,比如社会压力、学业内卷、父母自身压力传导和期望过高,等等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需从多方面着手,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。

首先,当今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,各个阶段的学业压力普遍繁重,留给学生心灵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有限。每门学科的深度、广度都在不断增加,学生被各类考评、选拔压得喘不过气。近年来,政府出台了“双减”政策,但因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、模式改变不彻底、社会期望仍旧过高等,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减轻。“考上大学就好了”的观念在中小学生间广为流传。殊不知,大学的学业任务数量和难度更大,许多对大学生活十分期待的学生到了大学后发现“大学生活并不轻松”,各类课程、考试、竞赛、社团活动、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,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。与本科生相比,研究生还需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、论文发表和毕业论文抽检压力、学术和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等,更容易产生焦虑。所以在各个教育阶段,学校都应该关注和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,多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,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、能力和性格特点,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。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、学习和生活能力等,帮助学生在认知、情感、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,培养健全人格。

其次,一些家长将孩子的成长视为一种投资,强调其实际效益和可量化的结果。学习成绩考好了就给孩子奖励,考差了就惩罚。尽管“双减”政策以及素质教育正在积极进行,但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,一些家长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转嫁给了孩子,“校内减负,校外增负”现象仍不断出现。一些孩子很小就承受学习的压力,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快乐。到了大学后,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、就业期望更高,压力不减反增。家长如果一味将自己的期望和压力转嫁给孩子,会不小心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,导致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紧张,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有的学生背负着家长的重托,如果没能达到期望,又受到外界负面评价或打击,心理负担过重或冲动之下容易产生极端行为。家长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,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建立一个长期、纵向的评价系统,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,通过用心陪伴、鼓励和支持,做孩子成长路上的亲密伙伴。

再次,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也是重要原因。在社会质疑“现在的学生心理怎么这么脆弱”的背后,可能是其内在信仰、价值观和理想的迷茫和缺失。有的学生对“自我”没有形成稳定的认同,会依赖外在评价来认识自己。目前的教育环境下,成绩被赋予极高的价值,学生需要不断努力追求好成绩以赢得外界的认可,当得不到肯定时,容易怀疑、否定自己,进而产生无意义感。学生一旦产生认同危机和无意义感,又缺乏及时的精神支持时,容易做出极端行为,如逃避学习,通过各类成瘾行为来转移、宣泄不满,甚至自伤和攻击他人等。

总的来说,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,不能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,更不能过于强调心理评估筛查与干预,而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。从社会、学校、家长多方面入手,转化教育理念,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自由,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限制,实现教育的本真。只有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,探索内心世界,形成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支持体系,才能坚定、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。

(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心理学系主任、教授)

关键词:
分享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8928号-48   联系邮箱:315 54 11 85 @ qq.com